查看原文
其他

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,居然跟一个山西商人有关?

2017-06-04 北山浮生 北山浮生谈古论今


公元前134年,长安,未央宫。


22岁的大汉天子汉武帝刘彻,坐在宽大的龙椅上,看着殿前分成两派唇枪舌剑的文武百官,心里有一万只草泥马呼啸而过。



这些殿前大臣正在争辩的话题是,要不要与匈奴继续和亲。


“和亲”可谓是汉朝的一项基本国策,从高祖刘邦到现在,每隔几年都要向匈奴送钱送女人,女人还不能是一般的女人,而是金枝玉叶的汉室公主。这项屈辱的国策已经坚持了六十余年,比当今中国“计划生育”坚持的时间都长。


和亲政策的由来,来自于一个叫做韩信的人。这个韩信不是搞十面埋伏把西楚霸王逼得抹脖子的那个韩信,而是被秦国灭掉的韩国宗室的后代,被刘邦封为异姓王。为了与另一个韩信区分开,他也被称为韩王信。


这个韩王信的另一个身份,是投靠匈奴的带路党。他始终认为自己是韩国人,并不是真的认同汉朝,只不过是迫于形势归顺刘邦而已。韩王信夹在匈奴和汉朝之间,既然左右都要认爹,那自然要认比较牛逼的爹。在他看来,匈奴要比汉朝强大,还是认匈奴当干爹更靠谱。


公元前201年秋,驻守在马邑(今山西朔州)的韩王信,在匈奴冒顿单于的威逼利诱之下公开变节,献出马邑之地。在韩王信的带路之下,匈奴铁骑轻取雁门关,攻下太原郡,威胁都城长安。消息传出,举国震惊。此时,距离西楚霸王自刎乌江还不到一年,刘邦的龙椅还没坐热乎呢!



这就相当于这边刚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,那边美军已经仁川登陆直逼鸭绿江。


大军压境!新生的汉朝,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!


西汉诸将中,韩信带兵水平最高,迎击匈奴这种事交给他是最合适不过了。但是,刘邦本就因为韩信功劳太大封无可封起了猜忌之心,正在盘算夺他兵权,怎敢让他带兵立下更大的功劳?至于英布、彭越,这俩比韩信更加桀骜不驯,刘邦更加放心不下。于是,刘邦亲自率领三十二万大军征讨匈奴。


带兵本来就不是刘邦的强项。在楚汉争霸中,刘邦自己带兵就没啥胜绩。他这一次御驾亲征,给汉王朝留下了巨大的隐患。


在轻易击溃韩王信的伪军部队后,刘邦犯了轻敌冒进的兵家大忌,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部队,脱离步兵大部队追击逃敌。刘邦万万没想到,冒顿单于可不是只知道喊打喊杀的野蛮人,他也是熟读汉人的兵书,兵法韬略玩得比刘邦还溜。


在大同附近的白登山,刘邦部队中了匈奴人的埋伏,陷入四十万匈奴大军的重重包围,在冰天雪地中苦撑七昼夜,汉军士兵冻掉手指头的就有十之二三。由于汉军的拼死奋战,匈奴军队也始终未攻下白登。


刘邦采纳陈平之计,依靠单于夫人的枕边风侥幸突围。此后,他再也不敢对匈奴动武,将宗室之女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,并赠送大量丝绸、布帛、粮食等财货,是为“和亲”之策,实际上就跟向黑社会交保护费差不多。外部安定之后,刘邦腾出手来消灭韩信、英布、彭越等宿将,以消除他的心病,同时使得汉朝更加无力反击匈奴。



匈奴从来不讲信义,一方面汉朝的财物女人享受着,另一方面还时不时派出部队进入汉朝国境烧杀掳掠,汉朝边境百姓苦不堪言。文景时代,汉朝一方面实行韬光养晦的政策,埋头搞发展;另一方面继续屈辱地与匈奴和亲,最多在口头上谴责一下匈奴的无耻行径。


就好比村子里有个欺男霸女的恶霸,你不仅要定期上交保护费,还得把家里的女人上贡给人家享用。恶霸吃你的,穿你的,上完你的女人之后,还时不时地找上门来揍你一顿,抢走家里的东西。你所能做的,只是嘴上说说对此深感震惊,并予以强烈谴责。这日子过得有多窝囊!


汉武帝刘彻在十六岁登基之后,立志改变汉朝这一屈辱状况。在他登基后第二年,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,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。这位少年天子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上实行一系列新政,打击豪强,加强中央集权,委派李广等名将带兵镇守边郡要塞,征调士卒巩固边防,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养马。不过,当时真正掌权的是刘彻的奶奶窦太后,刘彻的改革触犯了汉朝权贵的利益,他们联合起来向窦太后告状,刘彻的一系列新政措施被窦太后强行废除。刘彻只能暂且忍耐。公元前135年,窦太后驾崩,刘彻终于实现亲政,执掌大权。一批新人主父偃、董仲舒、卫青被火速提拔上来,刘彻打算大展拳脚,一雪六十多年的国耻。


公元前134年,匈奴派遣使者请求再次和亲,刘彻召集重臣殿前商议对策。刘彻本打算趁着这次廷议的机会,定下对匈奴动武的大计。没想到,以老臣为主的主和势力仍然十分强大,他们在精神上跪久了,已经站不起来了。御史大夫韩安国就是主和派首领。他摆出了三大理由,证明匈奴不可打。


第一,找不到。茫茫草原大了去了,匈奴人居无定所,你派了那么多军队到草原上去,连敌人在哪都找不到,如何打?


第二,打不赢。就算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匈奴人,找到的时候已经是精疲力竭了。对方以逸待劳,又是主场作战,我们汉人的骑兵本来就不是匈奴骑兵的对手,这仗根本毫无胜算。


第三,划不来。就算付出巨大代价打赢了,占了大草原,大戈壁,有什么用?草原上也不能开荒种地,没法生产粮食,对于农耕民族一点意义都没有。


既然如此,还不如花点钱破财免灾,再送个公主过去算了。


刘彻心里恨不得把韩安国手里拿的玉笏夺下来,拍在他那张老脸上。老子费了那么多功夫,做了那么多准备,被你嘴皮子上下一碰,就等于啥也没有了?照你这说法,再过一百年汉朝也别想打匈奴,我们就这样年年进贡受欺负?


主战派主要是少壮官员,他们引经据典,说战国时的代国(今山西代县)地盘也不大,人口也不多,但是面对匈奴的侵略坚决反击,居然打得匈奴不敢南下,确保百姓安居乐业。我汉朝泱泱大国,自称国富民强,居然靠交保护费进贡女人过日子,老百姓还经常被打劫。老百姓天天戳我们这些当官的脊梁骨骂,你们这些主和派不要脸,我们还想要脸呢!之所以是这种情况,就是因为匈奴当年在代国那里吃过亏,所以匈奴有所顾忌,但是汉朝总是受欺负不敢还击,对方就越发得寸进尺。因此一定要狠狠地打,把匈奴打痛,它才不敢轻易犯边。


一说到这里,主和派就把刘邦的事迹抬出来压人。他们说,当年高祖皇帝那么英明神武,都在匈奴身上吃了大亏,定下和亲之计。你们主战派再牛,能比高祖皇帝还牛?高祖皇帝都办不到的事情,你们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就能办到?


说到这里,就没法谈下去了。刘彻总不能说,高祖皇帝不够牛逼,或者说我比高祖皇帝还要牛逼。汉朝以孝治天下,既是保持秩序的良策,也是沉重的枷锁。这话一出口,还不被那些老臣的唾沫星子淹死啊!


不过话又说回来,刘彻细细一想,韩安国说的这几条理由,还真tmd很有道理。特别是前两条,正中刘彻的心事。如果不能解决找不到、打不赢的问题,还真是没法对匈奴用兵。万一兴师动众派兵出去,打个大败仗回来,那该如何收场?由于找不到对付匈奴的万全之策,无法说服主和派,虽然万般不情愿,刘彻最终无奈同意,继续实行和亲政策。


在此之后,这位大汉天子心中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:怎么才能堵住这帮主和派大臣的嘴对匈奴用兵,并且保证战则必胜呢?


这次廷议本来是顶级的国家机密,但是被山西马邑的一个大商人打听到了,他的名字叫做聂壹。


山西自古就是个出商贾的地方,为什么呢?这与山西的地形有关。山西的地形简单地说,就是两道山脉之间夹着一组盆地,一直连着北方的蒙古草原,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的重要路径,前文中提到的韩王信就是带着匈奴兵,从马邑一直杀到太原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山西又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互通有无,进行商贸交流的重要通路,与犹太人故地——“迦南之地”在古代起到的作用十分类似。山西人中很多世代经商,跟世代经商的犹太人差不多,甚至可以比作“东方的犹太人”。至于如今被称作“东方犹太人”的温州人、莆田人、潮汕人,那都是近现代才出现的,与晋商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没法比。




聂壹就是依靠往返关外做买卖发达起来的,俗称“跨国倒爷”。他的商队将汉地的粮食、布帛贩卖给匈奴,将匈奴的牛羊马匹卖到汉地,可以从中赚取极高的利润,因此聂家成为马邑地区的一方豪族。对于匈奴来说,聂壹的货物十分重要,因此对他十分客气,聂壹又很会处关系,与匈奴单于以及其他高层的关系十分融洽,甚至经常一起称兄道弟,大口喝酒,大块吃肉。


聂壹虽然与匈奴人称兄道弟,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大汉子民。他经常目睹大汉边民受到匈奴铁骑蹂躏的惨状,心中十分痛惜,曾苦口婆心劝说匈奴高层不要再侵犯汉地,但一说到这事,匈奴人就顾左右而言他,打个哈哈把这个话题岔过去。聂壹忧心忡忡也无济于事。


由于做的是跨境生意,聂壹不仅要与匈奴处好关系,与汉朝边关的将领也关系融洽。驻守雁门关的守将叫做王恢,他除了驻守雁门关之外,还有一个职位是大行令,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,负责管理对外事务,也是参加前述廷议的主战派一员。


聂壹一次请王恢喝酒,酒至酣处,俩人谈起汉朝边民的惨状。王恢心里一激动,就把廷议的事情透露给聂壹。他说道,当今圣上打算大展宏图,一雪被匈奴欺压之耻,但是匈奴在马背之上,来去无踪,汉军深入草原无必胜的把握,所以直到现在朝廷仍然苦苦忍耐。


聂壹听到这里拍案而起,这事好办啊!我与匈奴人关系很熟,匈奴人贪利忘义,设个诱饵把他们诳进汉军事先准备好的埋伏圈,一举歼灭之,不就万事大吉了吗?


王恢一听来了精神,两人细细商议,定下了诱敌之计。聂壹借着去匈奴那里做生意的机会跟单于说:我要效仿韩王信故事,将马邑之地献给单于大王。我会想办法杀死马邑的官员,将其人头挂在城墙上,你们只要看到这个信号,就挥军入城,然后就可以直下太原,到时候封我聂壹作为马邑之主。聂壹表现出唯利是图的奸商本色,在献城的动机没有任何疑点,匈奴单于贪图马邑的财货,一定会咬这个诱饵。


王恢还有点不放心,用言语试探聂壹:你本来靠跨境买卖发家,战争一起,可就断了你的财路,你 48 31939 48 15534 0 0 2402 0 0:00:13 0:00:06 0:00:07 3435什么?


聂壹大义凛然地说道,只要边关百姓再不受刀兵之苦,家财散尽我也心甘情愿!


王恢不禁暗暗叹服。他急忙进京把聂壹的计策献给汉武帝刘彻。刘彻正为苦于没有破匈奴良策愁眉不展,一听来了精神,急忙召见群臣商议。主和派之前主张的找不到、打不过的理由都不成立了,因此反对声音大减。刘彻一看反对之声寥寥无几,心中大悦,当下拍板:就这么定了,我要打得匈奴他妈都认不出他来!


刘彻谋划多时的反攻大计终于可以实施了。他派遣三十万大军布置下天罗地网,护军将军韩安国、骁骑将军李广、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,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(今河北省蔚县东北),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。


聂壹依计,冒着生命危险前往匈奴王庭,诱骗当时的匈奴老大——军臣单于。后者果然上当,答应亲率十万精锐夺取马邑。聂壹回到马邑,找了几名死囚犯砍去首级挂在城门之外。单于收到匈奴探马的报告后不疑有它,兴高采烈地率领十万精锐前往马邑接收“贡品”去了。如果后面进展顺利,匈奴们的命运就是:


欢天喜地打劫去,十面埋伏回不来。


在快到马邑的时候,军臣单于看见田野中到处都是牛羊,却没有人放牧。史书上没有记载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,笔者推测可能聂壹过于悲天悯人,生怕战争爆发百姓遭殃,派人通知那些放牧的老百姓赶紧躲藏起来。这事通知早了,恐怕机密泄露;事到临头再通知,人倒是可以躲,牛羊可就一下子赶不回来了,只能任其在田野里游荡了。结果这一下就坏了大事!


军臣单于虽然不像他的先祖冒顿单于那么英武,但能当上匈奴首领也是有两把刷子的,这明显反常的情况引起了他的怀疑。他派兵攻下一边防小亭,俘获了一名尉史。这名贪生怕死的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。单于听后大惊之后继而大喜,说道:“我得到尉史不上汉天子的当,真是上天所赐”。于是封尉史为“天王”,下令立即撤军。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马邑之围”。


虽然汉军的计谋没有得逞,但是汉匈之间就此彻底撕破了脸,再无缓和余地,唯有战场上见真章。对于刘彻来说,他早就想开战,只是一直苦于主和派的反对没法动手。马邑之围虽然没有达到战术目的十分遗憾,但是战略目的已经达到。对于聂壹来说,却是倒了大霉。王恢因为计谋没有成功,又因为本来可以追击一下匈奴至少有点战果,但是他犹豫再三没有追击导致三十万大军空手而回,被汉武帝怪罪下狱,在狱中畏罪自杀。王恢的族人把责任都归到聂壹身上。匈奴更是恨透了聂壹,恨不得将其挫骨扬灰,到处悬赏缉拿聂壹。他不得不改姓张,并跑到其他地方隐居起来。


聂壹的计策虽然功亏一篑,但是他舍身为国的初衷不假,甘冒奇险布置计谋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。汉武帝因为他排除了主和派的强大阻力,终于打响了树立大汉国威的汉匈战争。如果将东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也算上,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长达三百余年,恐怕也是整个欧亚大陆上,两大帝国两个民族之间持续时间最长的生死决战。战争的最终结果导致匈奴分裂败亡,残余的北匈奴西迁,引发了影响整个欧亚大陆的一场剧变,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衰亡。


这场战争对于华夏文明的影响,比一般人的想象得要深远得多。汉族的民族意识、自豪感、对统一国家的认同,实际上都是通过这场战争树立起来的。如果说,英格兰抗击维京海盗的战争造就了英格兰民族,英法百年战争造就了统一的法兰西民族,七百年战争造就了西班牙民族,那么汉匈战争造就了汉族。


如果汉朝就这么年年进贡和亲凑活过下去,等到汉朝衰落之后,还能有多少人认同这么窝囊的大一统朝代,就会打上一个巨大的问号。别说被外国人瞧不起,汉人自己可能一有机会就会改换门庭。


如果没有三百年战火铸就的统一民族意识,没有“封狼居胥”,没有“犯强汉者虽远必诛”的壮志豪情,可能在后来的五胡乱华中,汉族就烟消云散了。就算后来中原大地再恢复统一,混有鲜卑血统的李唐王室未必会认为自己是汉族子孙,也不会以华夏文化为荣,可能认为作为鲜卑狼族后代比龙的传人要更加带感。没有强势文化作为基础,那么外来宗教佛教大行其道并占据统治地位也是大概率事件。


第一个大一统朝代对于后续的历史无比重要,这个先例将决定后来人的选择。罗马人首次完成了欧洲大一统,但是没有能够完成国家意识的整合。罗马人完全抛弃自己的多神教改信外来的基督教,曾经无比强盛的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中烟消云散,欧洲此后再也没统一过,与“分久必合”的华夏民族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
甚至可以说,没有汉匈之战,可能华夏文明早就中断了。我们今天之所以还为华夏文明感到自豪,除了感谢汉武帝,还得感谢聂壹这个史书中名声不显的小人物。


公元207年,也就是“马邑之围”340年之后,曹操率兵进攻柳城,剿灭河北袁氏势力最后的残余。袁绍之子袁尚勾结乌桓单于蹋顿,准备负隅顽抗。《三国志》中记载,“蹋顿又骁武,边长老皆比之冒顿,恃其阻远,敢受亡命,以雄百蛮。”这个蹋顿就如同当年的冒顿复生,假以时日,必然又成为汉族大患。曹军大将张辽在军阵之中斩杀蹋顿,乌桓兵死者遍野。曹操挥军追击,收降胡、汉人口二十余万,不仅剿灭袁尚势力,也一举平定了边患。


这位立下大功的张辽张文远,就是聂壹的后人。张辽此举,也算是实现聂壹当年未能完成的梦想了。


本篇讲述与汉族形成相关的一位山西商人,下一篇将讲述导致汉族陷入灭顶之灾的另一位山西商人,敬请期待。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